225.第225章 大名起源-《越沧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现在,朝廷相当于是说:“你们偷了的土地,咱朝廷追认了,这些田以后就归你。但是这些地该交的税,你还是交了吧。”

    这种让人多交钱粮的改革,如果没有武力支撑,又有谁会鸟你呢?清和天皇到死都没解决这个问题。又往后拖了一代天皇,终于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更大的让步——朝廷公布了一批拥有免税权的贵族阶级,这就是“庄田不输不入”制。

    不输不入,就和后世明朝时候士大夫不纳税、不服役的特权差不多。只不过不是针对某个阶级的一贯性政策,而是朝廷一事一议的特别恩准。朝廷经过恩旨特赦之后,会给某些大贵族——主要是藤原氏和源氏的清贵——发放可不输租的“太政官符”和“民部省符”作为凭证。然后这些家族名下的土地田庄,便分别拥有了免税权和自治权。

    这是天皇为了保住国税,采取的拉拢分化策略,也就是拉拢部分实力强盛、私兵武力善战的大贵族,以给他们免税为优待,换取他们支持田堵制、来用武力威慑其他小的田堵名主。

    不输不入的特赦开始后,朝廷的钱粮增收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增长。因为大贵族豪族终于站到了天皇一边,小庄园主、或者虽然有点实力、但是没有贵族身份的乡下豪族成为了朝廷征税的重点对象。原本他们还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抗税,现在因为大贵族的威慑,再敢抗拒就会遭到武力的毁灭。

    没有贵族身份的乡下豪族和小庄园主,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。三十年前、今上村上天皇的父亲、醍醐天皇登基的时候,整个日本,除了偏远的关东以外,拥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小庄园主和乡下豪族,几乎被一扫而空,全然不存在了。

    一个类似于明朝晚期土地兼并特色的现象,在日本出现了,那就是“寄进制”。

    在明朝晚期,因为读书人中了举人就可以收纳家奴、把家奴的税也免了,所以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,后期如徐阶、高拱、严嵩之类朝廷宰辅,家里动辄有几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名下田产都不为过。但是其实相当一部分不过是没有功名的土豪、寄名在这些读书官僚之下的,为的就是得到一个读书人家奴的身份后、可以免税。

    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出现的“寄进制”,几乎就是这种制度的翻版——哦,不过从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,倒该说是后世明朝的给读书人做家奴制,抄袭了在先的日本寄进制才对……

    于是,醍醐天皇登基的时候,所有畿内和西国地方的小庄园主、乡下豪族,几乎都摇身一变、成为了藤原氏免税特权大贵族的家奴。这时候,“名主”的分类就产生了——

    拥有朝廷太政宫和民部正式颁发的“太政官符”和“民部省符”、可以免税和实现庄园自治的名田庄园主,就成为了“大名”;而没有正式“太政官符”和“民部省符”、只能依靠投效在“大名”名下、以家臣或者家奴身份出现、但是依然有自己“契券名田”产业的小豪族,便称作“小名”。

    后来纵横日本九百年的“大名”,便是这个时候出现的。而此后不久出现的“平将门之乱”和“藤原纯友之乱”,其实不过也是这种“所有没有免税权的人、必须找大名投效”这一潜规则的反抗者,所带起的历史浪罢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