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八章 学府筹建-《灵气复苏:我的科武人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但具体的杨东望一时也还没想好,也只能大概的跟他俩说了一下。

    最后也只能说道:“别急嘛。等年后再说。你们可以现在江城多走走对看看。杨西最近几天没事,正好可以帮你嫂子去把房子看看,我最后去看下就行了。”

    。。。

    思绪中,不知不觉,都进了学校,快到校长办公室了。

    果然,事情没有像杨东望想象的那么简单,以为有一栋房子,有百多学生、有几个老师就能开张了,那就真是草台班子了,哪配的上朝廷给的品级。

    最后,在三人团的帮助下,他终于把这个事儿办妥了。

    首先确定的是办学模式,采用的是他们大学最出名的卓越班模式。

    什么是卓越班呢?以前来说,就是在这些学生大一入学时进行二次遴选,把最优秀的学生(数学成绩,因为卓越班最开始就是袁省身先生出资兴办的,他是我朝近百年来最卓越的数学家,所以开始办学之后大家希望就叫省身班,但他老人家觉得过于招摇,最后才叫卓越班;但大家还是习惯于称为省身班)集中到一个学院里面,这就是卓越学院。

    这些学生在这里接受更好的数学教育,但因为他们是来自不同专业、不同学院的,所以除了数学之外的其他专业课,卓越学院没法全部开设。

    最后采取的是这些课学生回到原来的学院上、当然也可以选择另外的学院(相当于换专业嘛)。

    所以当陈校长问杨东望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模式的时候,在校方提供的备选方案中他一眼就相中了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模式,看来学校也是认为这种方式最好。

    为什么呢?因为这样一来杨东望招的这些武学生,他们就可以在文化课上有了各种各样的专业选择,只需武道课来他们武道学院。

    当然这些学生毕竟是武道学院招进来的武学生,主要精力肯定也是武道课,文化课的比例肯定不高。但在其他学院里面去选几门,他们愿意上的选修课,这倒是很方便,毕竟杨东望的这栋楼,他没准备都改成纯教学用的教室。

    而对于学校来说,杨东望的武学院已经够独立了,要是他们的学生也那么独立的话,那怎么能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?

    而这种卓越模式,能极大的加深学生与学校的联系,是培养学生对大学认同感、荣誉感的最佳方式。

    二是陈校长告诉他,那栋承诺给他的楼,中间部分的博物馆已经腾空,而两边的校史馆和档案馆,也会在接下来的这半年里陆续搬出,说杨东望现在已经可以进去做规划了。

    另外也让他如果对水电有什么要求的话,要尽快做出方案,以备后勤部进行整改。

    三是关于学院的部门构架以及人员分配,这也是他们争夺的最厉害的地方。按照规划,由于文化课比较少,只设教学秘书一人。

    而且最后毕业与否也是学院自己考核,所以只需要把这些资料在教务处备份,以示和学校的关系就可以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