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江川也不怯场,站到讲台,聊起来: “《神探大战》手法很商业,大量枪战,杂货市场和船坞两场经费在燃烧,不过还是老毛病: 子弹干打不中,多少损害了些现实感。 刘青云、林峰、阿Sa三个主演很好,市民刘先生不说了正常发挥,林峰大结局处的几个表情是影帝级的。 阿Sa吃亏在人物设计上,陈仪有点儿像是《冰血暴》里的科恩嫂,怀孕缉凶勇往直前,但几个细节容易引起槽点,比如刚生完孩子就跳海战斗,其实顺产情况理论上可以下床,问题在于产妇体力跟不上,跳海就显得太扯淡。 剧情上最说不通的是大Boss动机,表现得不够清晰,不搞事情就肯定暴露不了啊! 配角表现都不太行,尤其是李若彤演的女领导,智力降得有点夸张,李若彤本来演技能力就一般,还摊上这么个傻角色,戏份到了她就垮掉。 在商业娱乐的外表下,《神探大战》还带着些政治寓言,神探帮从装束到行为模式都像香港的废青们。 李俊反复念叨一句台词:“与怪物搏斗,却变成了怪物”,韦家辉甚至还真做了个CG怪物,具体是什么交给观众去解读。 著名影评人波德维尔曾如此评价香港电影:尽皆过火,尽是癫狂。 这既是夸奖也是批评,银河映像的诞生正是对过火港片的反叛,冷、硬、酷为主要特征,《神探大战》如果换成杜琪峰处理,大概会低调不少。 这次韦家辉拍得如此“癫狂”,节奏快得几乎要脱水,也许是故意为之,拍点儿习惯之外的东西,为此不惜牺牲掉一些观众友好度,喜欢就觉得爽,不喜欢就没法入戏。 我个人认为,立意与氛围不输陈木胜的遗作《怒火重案》。” 说到最后一句,江川看了一眼刘尚,有些心虚的表现。 刘尚没说什么,只是点头示意江川坐下,他开始讲: “香港影评人有个普遍的说法,韦家辉的作品从格局到深度上,在香港无出其右,但他作为导演却无法从影像上榨取出文本的绝对潜能。 这就是为什么韦家辉总是需要搭配杜琪峰,因为故事越精道,就越需要出类拔萃的影像。 离开杜琪峰这根,韦家辉只能相当于一个+的割裂体。 他的动手能力从来不敢恭维,《和平饭店》的崩溃已是古早往事,出走银河的《鬼马狂想曲》《喜马拉雅星》《购物狂》也几乎都是被导演能力拖了后腿。 比如说,杜韦联动的时候,我们津津乐道的影像风格和场面调度,到了韦家辉自己导演的电影中竟成了最奢侈、最稀缺之物。 看一遍《神探大战》,中间到底有多少场戏具备真正的? 你可以说一些段落狂野激烈,尺度惊人,但这种激烈和其他导演的作品,如陈木胜、邱礼涛、郑保瑞等人相比有何特定区别? 这时候的观众往往会陷入一种焦灼的脑补:如果杜琪峰在场,这场戏和那场戏,他到底会怎么处理。 影像上的想象力,是韦家辉相对缺乏之物,但这也是将其精妙的剧本图谱转换为影像迷宫的必须之物,否则就会显得蹩脚、笨拙。 比如说,韦家辉编织出了绝佳的故事拼图,但他并不懂得如何藏匿线索,不懂得如何从影像上留住悬念。 很多观众会注意到,在元朗屠夫与观塘魔警的两起案件中,方礼信行动和往返的精确时间差,基本上等同于,过早地出卖了剧情。 循着诸多细节,观众基本猜到了方礼信就是和,因此真相揭开的刹那,观众并没有太多的惊讶。 这里更关键的地方在于,韦家辉揭示这一真相的方法和手段,并不高明。 方礼信的动机,可归结于他童年被妈妈和哥哥虐待的,这些信息都是由陈怡出来的,本质上是在。 到她当面找丈夫对质的时候,方礼信翻脸极快地表示:。 上述段落的处理,几近儿戏。但说韦家辉剧本低级、漏洞百出,却绝非事实,他并不是在观众认为该埋三层的地方只埋了一层,而是故意只埋一层,以此暴露疑点,将观众引向特定的方向。 按照一种非常规的理解,韦家辉在此绝非低估了观众,而是高估了观众。 但这又会导致他以相对低级的方式来度桥,影像层若处理不好,就会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。 韦家辉的一生吃过太多次类似的亏,《神探大战》仍不例外。 在魔警案出现后,李俊自己的女儿前往警局,叫嚣着。 这场戏有两个基本目的,一个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欧阳剑这个工具人,以遮蔽方礼信这个真凶; 二是让其女儿见证这个,以强化其后来的精神逆转。 但真正的问题是,前者并未以影像方式铺垫出来,而是诉诸过于直白的台词;后者并未得到具体的解释,近乎于叙事断裂。 状况频出的叙事断裂或许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,一个是审查导致的自体切割,另一个是的习惯。 林峰与蔡卓妍都是偶像出身,一旦遇上飞纸,定然是无米之炊、难以深入,加上影片拍摄操之过急,人物的展现自然跟不上角色的既定深度。 第(2/3)页